二刀流兼雙槍俠
◎李魁賢
二刀流是罕見的一流劍客,雙槍俠也是難得的快手,如果二刀流兼雙槍俠,豈不縱橫江湖,所向無阻!以二刀流和雙槍俠這種粗獷江湖好漢的固定印象,來比喻溫柔嬌美的楊淇竹,似乎格格不入,但如果就楊淇竹近年來詩創作、翻譯、評論、學述論文,四管齊下的勇猛和神速,如此類比也不過當。
2006年被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江寶釵所長不按牌理大膽「設計」和慫恿,以兼任教授職位聘我授「詩歌創作與翻譯」碩二選修課,又允許我可在台北自家名流書房上課,不用勞頓跑去嘉義,使我不好拒絕,硬著頭皮承擔下來。那時楊淇竹是碩一生,並沒有選課,而是被她親同姊妹的室友,大概覺得「好聽」,拉來旁聽。結果,歪打正著,旁聽生堂堂跨過我門檻,正式生卻過門不入。
我對選課生和旁聽生一視同仁,同樣每次贈送書做參考教材,同樣要求交作業,楊淇竹也同樣照規矩來,在名流書房上課的首次詩創作〈淡水〉,旋即獲得2006年中正大學第四屆清園文學獎佳作,十足表現出她的聰慧和創作潛力。學期結束後,雖偶有聚會,因她忙著趕碩論,雖經我屢催,似無繼續詩創作動力。2010年經我推薦,秀威資訊科技公司接受出版其碩士論文補充改寫的著作《跨領域改編:《寒夜三部曲》與其電視劇研究》。碩論能夠獲得青睞出版機會不多,足見其水準並非泛泛,也顯示楊淇竹在學術研究初航的用心和功力。我在為此書所寫序裡提到:
「論述牽涉到的問題旣多且廣、又複雜,淇竹一一細心縷梳,呈現叠影
中的清晰樣貌。文字書寫敘述的策略,和影像記錄處裡的手段,原本就有
相當異樣的方式和運用,對文學教育訓練出身的研究生而言,若非透過表
演藝術的素養,加上影像製作技術的實習,恐怕不易統合殊途的文藝技巧
展現出來的精神層次。淇竹在此書中的比較研究,不但切中肯綮,而且條
理分明,論述明白曉暢,引人入勝,確實不容易。
淇竹在《寒夜三部曲》中表達的幾個認同層面,用心最深,很能體會
和掌握李喬的反抗哲學,又針對集體記憶的意識源由,有清晰的分析和論
述。淇竹旣能透視李喬原作者的精神層次內涵,對改編的影像表現又有全
面性檢驗的能耐,即使一些細節也會顧及。這樣的成果顯示台灣文學新秀
研究者的成長,令人欣慰和充滿期待進一步的發展。」
這項跨藝文類的比較研究,似乎在她意識裡已開啟進入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攻讀比較文學博士課程的渠道,邁進1930年代東亞文學的研究領域。
2013年3月約集幾位經常過從相聚的年輕朋友,以定期餐敘方式,要求每位出席時要交詩共享,相互切磋,我以「詩子會」命名,從此揭開楊淇竹寫詩的動力。由於年輕朋友熱忱參與且對詩深具慧根,為求思考更加縝密起見,我進一步要求大家把閱讀心得和見解形之筆墨,加以整理,徵得《笠》詩刊主編同意,就以【詩子會】做專欄名稱,在《笠》詩刊第197期(2013年10月)登場。
詩作分享討論加上賞析評論,是使心靈步入詩國堂奧的好方法,能以自我感性詩情入乎其內,再以旁觀理性評鑑出乎其外,內外交融參照,使詩心清澄,這個實驗由諸詩子的絕佳表現,足以證明。在《笠》詩刊第199期(2014年2月)發表以楊淇竹詩作為討論對向的專題裡,她提供了下列三首詩,是首度公開發表的作品:
寫給貝多芬的月光
燒印玫瑰圖騰的骨瓷杯
倒影了幽暗藍調的月
星子撒在伯爵茶裏,緩慢溶解
暗黑茶水攪動著無限迴旋
但你,不曾為啜飲的主人移動一些目光
瓷杯卻比你的彈奏吸引
〈月光〉,無心氾濫情感的結果
因為你與眾多人相戀,遺忘該給主人之女一曲
這首輕靠鋼琴上的奏鳴
剛好能塘塞你的愛
久年後,瓷杯仍有你的吻痕
人臆測你深愛主人之女,而你與她的午茶秘會
竟意外變成口耳相傳的情書
我獨飲慢板月光,迷失在深邃的玫瑰月影
馬鈴薯燉肉
電視播放309的反核遊行
削皮後的馬鈴薯,被切成丁狀
待著悶煮熟軟
集會凝聚了眾人之心,延續到深夜
熱油快炒洋蔥、紅蘿蔔,肉塊對砧板訴說
下鍋前的別離囈語
心理、身體,人人貼了反核宣傳單
一罐雞高湯雜混鰹魚醬油和味琳
再倒進馬鈴薯,燉入香料
結束後,政府說了什麼?
放心,馬鈴薯燉肉怎麼煮都不會失敗
鳳梨酥
嚥下島形鳳梨酥
包裹商家 食品保證
富含關廟土鳳梨
酸與甜
遺忘古早冬瓜餡
幾十年前,鄉村
盛產大冬瓜 喜愛
分享一塊塊
堆砌鄰居間溫情
無法食完的剩餘
糕餅師 善用
煮熟加翻炒
保存珍惜之傳統
無味冬瓜餡
考驗師傅的靈機
混入各種香氣
鳳梨,意外迎合
渴望甜點 心
捏成一塊塊
飄散鄉情鳳梨酥
現今島形鳳梨酥
改用土鳳梨
盒裝島國的華麗
融合熱帶 酸與甜
散佈在商場:正宗的關廟
觀光客
只懂 嘴裏的台灣
同期刊出的書面評析中,高星宇開宗名義即標示:「一杯經典的歐洲茗茶,一碗熱騰騰的日式家常菜,一塊濃郁口感的台灣國民點心,道出不同感受以及時空背景。三篇詩,本身並毫無關係,不過作者卻用生活中食物元素,串聯起另一個重要主題:民生。」林葦芸也破題就載明:「三首詩環繞飲食為主題,分別傳達感情、悲情與鄉情。」鄭美蓉認為:「這三首詩充滿色彩、氣味上的豐盈,詩作可謂之以感官借喻出發的作品系列。」陳思嫻在結論裡提到:「楊淇竹在詩中看待生活百態,是極具邏輯性的;而慢板風格則是她個人特有的詩風,為這紛亂世俗的柔和妝點。」蘇逸婷則指出這三首詩:「藉由人類感官五大知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及味覺)對伯爵茶、馬鈴薯和鳳梨酥三種特色飲食的接觸與品嘗,利用詩語言具象化情感的描繪,成功且細膩刻劃出三首詩中主人公們不可見的思緒、詩人的抒情或感懷。」
由此可見,楊淇竹初出道的表現,就出手不凡。然而若更進一步細緻辨識,當可體會到,內在詩情的書寫,常常會有意無意牽涉到外在現實世界的活動和現象,無形中把詩想的領域擴展。而且系列性質的寫作計畫和實踐,成為她在詩領域闖蕩的憑藉和能耐,很快呈現出成果。
更難得的是楊淇竹勇於任事態度,使她在詩領域投入更深,原本【詩子會】專欄是由諸位詩子輪流負責組稿,楊淇竹卻額外主動負擔策畫另一個專欄【五十而笠】。緣於笠詩社1963年成立後,到2013年剛好滿五十週年,主事者為慶祝50的完整數目,編印《笠50年紀念版小詩集》一組共50冊,採用一種常見於西方的小冊子(Chapbook)叢書方式,由50位同仁參與。我順勢構想由詩子會成員就這套叢書進行評析,經討論分期分次方式後,由楊淇竹負責組稿,於
《笠》303期(2014年10月)及305期至308期(2015年8月)全部順利完成,其中以楊淇竹寫作最勤,而且在進度和催稿方面,顯示執行能力的把握和控制,非常週到。
【五十而笠】完滿達陣後,楊淇竹更引起譯詩的自我磨練計畫,我配合策畫【跨國詩賞析】專欄,由她負責組稿,邀約幾位輔大博士班同夥經營,在《笠》詩刊第309期(2015年10月)出場後,繼續精彩演出中。她聽從我的建議,以翻譯介紹羅伯.布萊(Robert Bly, b. 1926)為初期重點,因為孤注一大師級作品,獲益匪淺,我當年同樣因私儀德語詩人里爾克,進行深入閱讀和翻譯而終身受益。羅伯.布萊同樣是一位二刀流兼雙槍俠的美國經典詩人,在詩創作、翻譯、評論、學述論文各方面,表現傑出亮眼,在台灣英美文學界卻罕見譯介,深為可惜,正好讓楊淇竹佔得先機。
在準備博士論文當中,楊淇竹依然分身寫詩、翻譯、評論、為專欄組稿、參加國內外的國際詩交流活動,勤奮又樂此不疲,成績豐碩,迄今已由秀威出版詩集《生命佇留的,城與城》(2016年)和《夏荷時節》(2017年)二書。《生命佇留的,城與城》分四輯,包括【生活.台北】、【慢走.東京】、【情人.舊金山】和【走訪.聖地牙哥】,另附錄有英譯和西譯詩選,顯示她成長中的地理空間和歷史時程雙重座標。《夏荷時節》分成四組系列,分別為【致新生.詠物三十】、【童言童語】、【女人,成長記事】和【北投.家.組詩十】共100首,她自述此詩集的寫作「跨越我懷孕、生產到照顧小兒過程,蘊含辛酸血淚,那是人生特別階段」,這種現實經驗題材的記錄,才是有生命,而非徒託空言的文字串聯。
至於進行中的一本新詩集《別離只為重逢》,同樣分成四輯,計有【秋,別離之時】、【冬,思念持續】、【春,希望綻放】和【夏,久別重逢】,也是預定完成100首詩。這樣以詩集為目標的寫詩計畫,可以鞭策自己持續寫詩的毅力,艱苦播種,歡喜豐收,在三年多的寫詩歷史中已完成三百多首詩,正當「詩子會」諸子已經意興闌珊之際,楊淇竹一人卻勇往直前,朝向一日為詩、一生為詩的大道向前奮力邁進!
2017.04.03